5月5日,FDA批准Keytruda(帕博利珠单抗,K药)联合曲妥珠单抗和含氟嘧啶及铂类化疗用于局部晚期不能切除或转移性HER2阳性的胃或胃食管连接部腺癌患者的一线治疗。
此次获批是基于KEYNOTE-811的Ⅲ期临床试验的优秀研究结果,该研究入组了先前未曾接受过针对转移性疾病治疗的HER2阳性晚期胃或胃食管结合部腺癌患者,且患者按1:1的比例随机分配,接受帕博利珠单抗或安慰剂联合曲妥珠单抗和化疗(5-氟尿嘧啶 顺铂(FP方案)或卡培他滨 奥沙利铂(CAPOX方案))。
中期分析的数据显示:
帕博利珠单抗组的总缓解率(ORR)为74%,对比对照组的52%,帕博利珠单抗组的ORR提升了22%;
帕博利珠单抗组的中位反应持续时间(DOR)为10.6个月,而对照组为9.5个月[1]。
图片来源网络
KEYNOTE-811的Ⅲ期临床试验结果同样也展现了帕博利珠单抗 曲妥珠单抗 化疗这一方案的安全性。
在帕博利珠单抗组与对照组中,接受帕博利珠单抗治疗的患者与接受标准治疗的患者之间腹泻(53% vs 44%)、恶心(49% vs 44%)、ALT(谷丙转氨酶)升高(34% vs 29%)和肌酐升高(20% vs 10%)的发生率差异≥5%。两组之间3-4级毒副作用的发生率不存在具有临床意义的差异[1]。
多药联用会增加药物副作用的发生率,但仍希望后续能够通过剂量调整等方法,尽量在疗效与不良反应间取得平衡,保证疗效的同时,降低药物副作用的发生。
帕博利珠单抗在2017年9月就被FDA获批用于PD-L1阳性的复发性局部晚期或转移性胃癌、胃食管结合部腺癌的治疗,此次的获批使其成为首个批准用于治疗HER2阳性胃癌的PD-1抑制剂,这无疑是极具里程碑意义的。
但有些觅友可能会有疑问:帕博利珠单抗作为一个PD-1抑制剂为何能够在HER2阳性患者身上显现出疗效呢?
首先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帕博利珠单抗和曲妥珠单抗各自是如何发挥抗肿瘤作用的。
帕博利珠单抗作用机制
T细胞是人体的免疫细胞,能够识别“外来物”以及体内的非正常细胞,肿瘤细胞便是属于非正常细胞,通常情况下,T细胞能够自动识别并攻击肿瘤细胞。
但当肿瘤细胞伸出“友谊之手”——PD-L1/PD-L2配体与T细胞的表面的PD-1受体相结合时,T细胞便会被其蒙骗,将肿瘤细胞当成正常细胞,如此,肿瘤细胞便能够“逃之夭夭”。
因此,为了让T细胞重新看清肿瘤细胞的“真面目”,PD-1抑制剂如帕博利珠单抗就派上用场了,它能够与T细胞的表面的PD-1受体结合,阻止肿瘤细胞与T细胞“交好”,如此,T细胞便能够识别肿瘤细胞,并对其进行攻击。
曲妥珠单抗作用机制
曲妥珠单抗是能够精准的识别HER2阳性的肿瘤细胞,当它的一端和肿瘤细胞结合后,另一端会与NK细胞、巨噬细胞等杀伤细胞结合,并诱导杀伤细胞释放出杀伤物质,进而杀死癌细胞。
通俗地讲,便是“左手牵你,右手拿刀砍你”。而这就是传说中的抗体依赖细胞介导的细胞毒性作用(ADCC)。
了解了这两种药物的作用机制后,那么便来说说帕博利珠单抗能够在HER2阳性患者身上显现出疗效的可能原因:
其一,曲妥珠单抗上调癌细胞PD-L1表达水平,并加强免疫浸润的基因表达特征,从而增加帕博利珠单抗的有效性。
其二,帕博利珠单抗增强曲妥珠单抗的主要杀伤机制——ADCC[2-3]。
可见,帕博利珠单抗和曲妥珠单抗两者是“互相成就”,达到“1 1>2”的效果。
病理分期是晚期并不代表完全没有治疗的机会,只能听天由命,相反,胃癌晚期的患者仍是有很多好的治疗方案,积极地配合治疗才是正道,才有更大的生存希望。相信在未来几年,胃癌的治疗一定会有更多的突破性进展,胃癌患者的生存率也一定会有进一步的提升。